中国推动国企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国资流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近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监事会工作会议,国资委主任肖亚庆明确指出,新一届监事会将在近期进驻央企进行新一轮检查。他特别提到,将围绕央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僵尸企业处置情况,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潜在的国有资产流失隐患进行深入核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肖亚庆还表示,下一步国家重拳防治国资流失,将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及其有效性的监督,特别是对企业重大决策和运营过程中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的事项和关键环节以及董事会和经理层依法依规履职情况深入开展检查。
在此之前的6月29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对包括中石油、中海油和东航集团在内的10家央企的审计公告显示,审计发现47起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涉及金额高达295.02亿元,其中16起涉及金额均超过亿元。
审计署企业审计司有关负责人称,这些问题线索多发生在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关键部门和岗位,主要包括涉嫌滥用职权造成重大国有资产损失、利用职权输送利益、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规投资入股等。
相比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国资流失甚至成为了隐藏在改革中的一个毒瘤。尤其是在改革的高峰期,各方面的机制如果不够成熟就会给国企内部的“蛀虫”以可乘之机。
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就曾表示,从以前的审计情况来看,国资流失的高发期,恰恰是在国有资产上市期间,特别是企业进行并购、采购等重大项目和决策时,其背后容易暗藏腐败。
公开信息显示,2002年,广州市白云城市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陈柏钊在公司从国企向民企改制期间,私下将公司133套房产转卖出手,赚取售房款5962万余元。
稍早之前,广西国发林业造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安明明等人涉嫌利用改制、转让和拆迁,非法侵吞国有资产和拆迁补偿款近7000万元,被提起公诉。
据了解,2013年以来,已有涉及中石油、中国出版集团、华润集团等在内的数十名国企高管“落马”,由此牵出的国资流失问题触目惊心。
“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产权流转、资产重组和调整肯定会增多,如果在监管上存在漏洞,国资流失的问题会愈演愈烈,这也会给国企改革增加阻力”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院李锦对界面新闻指出。他将防止国资流失的工作称为是下一步国企改革的“发力点”。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国企改革专家周放生说,国资流失的核心是没有通过市场公平交易的方式转让、处置国有资产。他进一步指出,国有资产流失有两种,一种是交易性流失,就是在交易过程中不评估、低评估,隐蔽资产,这是一种不公开、不透明的流失,还有一种流失叫体制性流失。
在他看来,与国有产权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流失相比,“体制性流失”更需要关注。“现在的国有企业的投资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在成为所谓的世界五百强的 ‘蛊惑’下一味想做大做强,这很容易导造成严重的体制性流失。”周放生对界面新闻说。
“这种流失最大的特点是不容易不发现,决策的失误无人承担最终责任,投资失误无人负责,盲目扩张也没有人负责 ”他说。
梳理已经公布的文件可以发现,中国政府对于如何在改革中规避国资流失的风险一直保持关注。
早在去年9月,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强调,要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意见》还指出,应完善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信息公开制度,设立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依法依规、及时准确披露国有资本整体运营和监管。
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正式发布,旨在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此前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再次把“矛头”指向国资流失。
会议指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资产评估法》,首次确立了资产评估行业的法律地位,这被外界认为是防范国资流失的关键一步。
在周放生看来,对于国资流失的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监管,可能会造成本轮改革的倒退,目前高层酝酿出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相关政策也表明了对此的重视。
他强调,解决国有资产“体制性流失”,需要对国企推进股份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完善董事会制度,加强管理制度。
“在下一步着力推进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产权流转的操作是否透明、程序是否合乎规范、是否经过市场化评估等也都应该是有关部门监管的重点。”周放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