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专家建议强化资产评估规范产权流转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01/12/2016 09:36|点击量:55
        1月10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共同举行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7”首发式在京召开。

        在国有产权退出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够规范、监管不到位等原因,还存在许多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国有企业改革以后,国有资本管理部门在国有股权、剥离资产、核销资产、土地资产等的后续管理上乏力,导致国有权益、资产的贬值或流失。为此,专家呼吁,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强化资产评估、规范产权流转、加强资产监管等手段,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国有资产各种形式的流失;转变国有资本监管方式,形成与混合所有制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真正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

        改制时联手侵吞国有资产频现

        蓝皮书指出,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行业退出,在宏观政策层面和法律层面已没有任何障碍,但在退出过程中存在许多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主要表现在评估减值、过度核销资产、资产变现缺乏透明度等方面。

        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孙莹举例说,中小型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时,内部人往往会在评估环节上做文章,出现联手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在改制时,或者通过虚增应付账款、隐匿资产等方式侵吞国有资产;在清产核资时,存在账实不符的情况。为加快改制速度,国有企业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往往随意核销各种资产,从而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损失。在国有资产退出时,企业为解决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会鼓励内部职工优先购买国有资产,这种操作的透明度相对较差,在内部投标过程中,串标、压标行为时有发生。

        改制后股权管理处于混乱状态

        孙莹分析称,由于国有股权管理不到位、剥离核销资产缺乏管理、土地资产流失严重导致国有权益、资产的贬值或流失。

        以国有股权管理不到位为例,由于缺乏健全的管理营运体系,改制后企业的国有股权管理处于混乱状态。“一方面,国有资本管理部门很难行使股东的权利。如许多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国有股权虽占比最大,但国有股权代表难以按正常程序进入董事会。另一方面,存在侵蚀国有股权收益的现象。企业保留国有股权以后,通过增加职工的工资、福利等分配方式,冲抵企业的股权收益,内部股东与外部股东之间的实际收益存在巨大的差距。”孙莹分析说。

        此外,按照改制政策,国企改革需要大量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核销不良资产,国有资本管理部门对已剥离、核销资产缺乏专门的管理,已剥离的非经营性资产经常被新企业无偿占有、使用甚至随意处置,而已核销不良资产常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造成国有权益的流失。

        应该完善国企审计和评估机制

        为此,蓝皮书建议,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强化资产评估、规范产权流转、加强资产监管等手段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国有资产各种形式的流失,保护国家和人民的权益。

        孙莹提出,建立国有股权的市场化定价机制,通过公开竞价的形势来决定国企资产价格;完善国企审计和评估机制,确保审计与评估相互独立、相互验证和相互监督,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与中立;注意减少乃至杜绝寻租行为及暗箱操作;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确保信息披露具有及时性、持续性和完整性并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阳光化、透明化操作;强化国有股权转让的公开透明和规范运作,建立惩戒机制;加强职能部门的监管,引入社会监督,形成重大违法案件的终身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杜绝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的不当利益输送和腐败。
中瑞世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8-2024 粤ICP备2024238975号-1
地址: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南山街道听海大道5059号前海鸿荣源中心A座1204A 邮政编码:518000
电话:010-66553366 传真: Email:info@crw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