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广西省百色市右江区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过火森林面积超过300亩。3月下旬,辽宁省大连市大黑山突发的山火,不仅引燃了整个山坡,更葬送了5个无辜的生命。
水火无情。灾害带来的损失固然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灾害过后的环境重建确实需要客观真实的资金估算。这正是资产评估应该提供的技术支撑。
资产评估贯穿灾害全过程
“灾害评估可以为灾后重建提供价值尺度,也可以就环境破坏的补偿提供司法依据。对于灾害的评估,不仅仅限于森林火灾的损失,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的破坏都可以进行价值的评估,以便为相关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及灾后重建提供资金参考。”北京天健兴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建民认为。
“国家应当在灾害评估领域制定相关评估标准,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文豪说,虽然国内外有关灾害风险评估和损失评估的研究成果较多,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世界银行等组织都有着较为成熟的大型灾害评估系统,但相关研究成果和国际先进经验在我国的应用还并不多见。
而作为权威的林业评估专家,中林资产评估公司董事长霍振彬则告诉记者:“对灾害的损失进行估算与测算是制定防灾、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方案的重要依据。自然灾害评估按灾害客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种:一是灾前预评估,二是灾期跟踪或监测性评估,三是灾后实测评估。”可以看出,资产评估贯穿了灾害发生的全过程。对此,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也早有认可,提出要对灾害损失等新的业务领域,加快健全评估管理制度和办法,推动相关业务的发展。
为财政资金提供依据
在孙建民看来,针对灾害损失进行的资产评估,还可以为相关财政资金的运用提供专业参考。“灾害发生了,财政资金给予支持和援助必不可少,此时对灾后重建进行评估,就能为财政资金的合理支出把好专业关了。当然,保险机构的理赔工作也可以参考评估的专业估值结果。”“自然灾害重建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支出,政府职能部门应当聘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为财政资金的支出提供合理的价值依据。”文豪介绍说,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更应当建立动态跟跟踪评估机制。目前,从理论上看,灾前预评估要考虑3个因素,第一是未来灾害可能达到的强度与频度;第二是本区历史上的灾度与成灾率;第三是灾区的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和防灾抗灾能力。灾期跟踪或监测性评估主要是根据灾害发展的情况和相关地区的承灾能力,对已经发生的灾害损失和可能继续遭受的损失进行评估。而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则要进行预评估。
灾后实测性评估是在灾后现场对直接的和间接的灾害损失逐区、逐片、逐点、逐项的实际测算。同时对可能发生的衍生灾害进行预评估。
其中,由于森林资源资产自身的特点,从历史经营情况来看,非常容易发生病害、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盗伐、工业污染等人为破坏,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将给资产经营者带来巨大的损失。“经营者常需要向保险机构、相关责任人提出损失补偿的主张,评估则成为该主张的主要价值参考依据。”多年的评估经验给了霍振彬明晰的认识。事实上,中林先后已完成了多起森林资源资产损失的评估工作,并参与了国家林业局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地震森林资源损失评估工作,获得了各方的认可和好评。
这同样说明了在灾害损失的评估方面,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专业水准。
与各方合作必不可少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灾害损失评估的专业性强,各类灾害的科学检测技术手段不一,对灾害损失进行资产评估必须与相关各方多交流、多沟通,依仗各类科技专家的科学结论,才能得出合理的价值预计。
霍振彬以中林参与的国家林业局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森林损害评估为例。
这次灾害的地域跨度大,涉及的森林类型多样、损害程度不一,不仅要评估直接经济损害,还要评估灾害对森林生态价值造成的损失,而且对时效和精度的要求较高。
中林突破传统手段,多方搜集资料,并结合国家测绘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科院、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有关部门以及多家单位提供的遥感数据和航片数据,会同相关专家研究、论证,圆满完成了评估任务。“评估表明,森林资源的直接经济损失价值达621亿元,森林生态服务损失价值达8634亿元。”霍振彬说,这为森林灾后重建、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给予了有力的支持。